4月12日,2024级网络与新媒体、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党员师生一同走进榆林民俗博物馆,体会千百年间传承下来的陕北民俗文化。
(凯歌楼南院前牌楼)
跟着讲解员的步伐,党员师生们来到了凯歌楼。这座楼兴建于明正德年间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秉持着“修旧如旧”的原则,把凯歌楼修复成为一座楼体重檐歇山,贯通南北大街,楼院四面相对的精美古楼,院前矗立一座三层木牌楼,华美而震撼。“这座牌楼之精巧完全不输我看过的许多古建筑,颠覆了我对陕北民俗文化粗犷的印象”采风同学范成铸如此感叹到。
朴实的黄土竟能孕育精巧的艺术,这种反差让无数游客来到榆林老城,走进榆林民俗博物馆,体味民俗魅力。据博物馆讲解员李女士介绍,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宣传下,该馆在旅游淡季平均每日可接待150-300名游客,而旺季平均可接待500-1000名游客,而在其中,本地游客与外地游客的占比约各占百分之五十。“本地老游客比外地游客更多,总能见到熟面孔”她笑称。在她看来,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难以抵御故土文化的魅力,陕北民俗之魅力可见一斑。
现如今,这些民俗不仅是博物馆中的展品,更是生活中还在应用的“鲜活瑰宝”。在博物馆门前,就有着一间特殊的门面,这里面陈列展示的就是一项陕北特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——陕北剪纸。
(讲解员李女士在接受采访)
走进店里,满墙的非遗剪纸作品和传承人曹宏霞的奖状、证书就首先映入眼帘。说起这些荣誉,陕北剪纸第五代非遗传承人曹宏霞满是骄傲,她向来访的师生介绍了她创立的“婆姨剪纸艺术社”的发展沿革,并结合具体的剪纸作品介绍了陕北剪纸的历史。在传承剪纸技艺的过程中,曹宏霞非常注重“守正创新”,她认为构建品牌营造商业价值,才能更好的传承非遗。“非遗不是死物,陕北剪纸作为一门流动着的独特艺术发展至今,必须紧跟时代潮流,才能始终保持鲜活生命力”,曹宏霞说。近年来,在党的大力支持下,她不断发展创新剪纸形式,独创出“杂色剪纸”的技术,荣获国内外多项大奖。她认为,让青年朋友了解剪纸,爱上剪纸,是非遗传承人的使命。党员师生仔细观看剪纸作品,不时拿出相机拍摄记录,也结合专业特长思考如何做好新时代的陕北民俗文化传播。
(陕北剪纸第五代非遗传承人曹宏霞老师为师生讲解原创剪纸作品——小丈夫)
据悉,目前当地文旅局与当地民俗融合,设立系列文创设计奖项,开展文创创意征集活动,鼓励非遗传承人紧跟时代,锐意创新;同时积极推动各展馆开展非遗“进校园”,非遗巡展等活动,榆林民俗文化正在展馆与传承人的共同推动下走向光明的未来。